笔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
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君主之官。

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
天人合一。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辨证论治

病:
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
症状和体征

辨证:
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信息,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发展趋势。概括为证候、疾病。

论治:
通过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理法方药一体)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本质是证候的不同。

补充:
病因: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例如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跌扑金刃)
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等等)
治则:即疾病治疗的法则。(例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气血)
治法: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症候的具体治疗措施和方法。(如表里同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辩证(确立病因、病机) -> 论治(治则治法) -> 选方 -> 治疗

精气学说

精: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气:
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元气一元论
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同化了之前的各种气概念,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

精、精气与气所指实为一物,其内涵是同一的。

精气的运动叫气机:
升、降、聚、散

精气的变化叫气化。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上升的 下降的
弥散的 凝聚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明亮的 晦暗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交感互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的消长平衡(此消彼涨,此涨彼消)
阴阳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参考系
部位
部位
胸背
胸腹
头部 足部 部位
津液

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参考系
风、暑、火 寒、湿、燥 六淫邪气
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病因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阴阳互损及转化(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

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病机

阴阳病机(5 种):
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亡阴亡阳、阴阳格拒

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损其有余,补之不足。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盛:阴胜则寒,寒者热之。阴盛伤阳,酌加温阳药。
阳盛:阳胜则热,热者寒之。阳盛伤阴,酌加养阴药。

阴阳偏衰:
精气夺则虚。补之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啥虚治啥,治啥啥虚。啥虚求啥,求啥啥虚。治和求的区别:以阳虚为例,阳虚阴亢,则阴病治阳。阳虚阴不抗,则阴中求阳,求更类似阴阳两虚。

阴阳互损:
包括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结果都是阴阳两虚)。治疗阴阳双补。机理,阴阳互根互用。

药性

参考系
温热 寒凉 四气
辛甘淡 酸苦咸 五味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的概念,来源于五材说。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外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湿 五气
西 五方
长夏 五季
内五行
五脏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与相克

相生: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木
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相克:木 -> 土 -> 水 -> 火 -> 金 -> 木
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

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和资助、又相互制约和约束,以维持协调平衡的关系。(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

五行相乘与相侮

相乘:某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木亢乘土)
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土虚木乘)

相侮: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木亢侮金)
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相侮。(金虚木侮)

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某一行异常,影响及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子病犯母:子行充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
子盗母气: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治则:
补母和泻子:
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抑强扶弱:
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相生治法、相克治法

一贯煎:滋水涵木法、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
麦门冬汤、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
百合固金汤:金水相生法

藏象学说 - 五脏

五脏:
包括:心、肺、肝、脾、肾。
功能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
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功能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府: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府,形态上有空腔似六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五脏,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心者生之本,肺者气之本,脾者仓廪之本,肝者罢极之本,肾者封藏之本。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生理功能

  1. 主血脉:主血(行血、生血)、主脉。
  2. 藏神:广义之神、狭义之神。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生理特性

  1.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2. 心气宜降

心血、心气、心阴、心阳

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呼吸之气、一身之气(生成宗气、调节全身气机)。
  2. 主行水: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3. 朝百脉主治节:(治节:治理和调节呼吸、气、血、津液)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生理特性

  1. 华盖
  2. 娇脏,不耐寒热
  3. 肺气宣降(宣:呼出浊气、水精上输头面皮毛、宣发卫气。降:吸入自然界清气、布散水谷精微、下输浊液于膀胱)

肺津、肺气、肺阴、肺阳

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生理功能

  1. 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上输于肺、向四周布散、下输膀胱、居中枢转津液)
  2. 脾主统血(固摄作用)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脾统血的机理,是与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盈,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脾的生理特性

  1. 脾气上升:升清、升举内脏
  2. 脾喜燥恶湿
  3. 脾为孤脏

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生理功能

  1. 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及情志活动等作用,其中心环节是调畅全身气机。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输布代谢;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通调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 肝主藏血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一是肝为血海,能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二是调节血量。
    三是防止出血。
    四是濡养肝及筋目。
    五是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

肝的生理特性

  1. 体阴而用阳:肝“体阴”,一是肝与肾同居下焦,故属阴;二是肝藏血,血属阴。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调,必赖阴血之滋养方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用阳”,一是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阳;二是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而形成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临床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症状。故曰肝“体阴而用阳”。
  2. 肝为刚脏:肝为将军之官,是指肝内寄相火,其性刚烈,具有易亢、易逆、好动的特点。肝之体阴常不足,肝主疏泄阳易亢。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阳易亢,化火生风,常见眩晕、头胀、头痛甚抽搐、震颤等症。
  3. 肝主升发: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春天阳气始发,内蕴生升之机,推动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
  4.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气,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暴怒可致肝气亢奋,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心烦易怒等症,思虑抑郁则可致肝气郁结,出现郁郁寡欢、多疑善虑甚或悲伤欲哭等。

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生理功能

  1.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
    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藏精的生理效应:
    一是主生长、发育。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导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二是主生殖。其一,肾藏先天之精,其携带遗传物质,促进人体胚胎发育,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其二,肾精能化生“天癸”。所谓“天癸”,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随“天癸”的发生、发展和衰减,人体的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出现发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变化。
    肾精还具有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包括肾阴、肾阳。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各脏阴阳的根本,推动和调控着脏腑气化。
  2. 肾主水
    指肾的气化功能,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阳蒸腾气化,使水液中清者上升,即含有营养物质的津液,在肾阳的蒸腾作用下,经三焦水道而上升,复归于肺,布散周身;浊者下降,即经过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注于膀胱而为尿。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为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 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故《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

肾的生理特性

  1. 肾为封藏之本:肾的封藏、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排泄与亡失。《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同时,还可以维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
  2. 肾为水火之宅: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命门之水)而含真阳(命门之火)。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养;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煦。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谓之命门之水;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谓之命门之火。肾阴与肾阳,同居肾中,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故称肾为水火之宅。
  3. 肾恶燥:《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恶……肾恶燥。”肾之所以恶燥,因为肾为水脏,主藏阴精,司津液之气化,燥邪易伤津液,久则肾精耗损,甚则骨髓枯竭,所以说肾恶燥。